从《万历十五年》看中国社会的内卷之谜

内卷化(involution)是中文网络中越来越被频繁提到的一个词。它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它和进化(revolution)相对。史学家到现在还无法解释为什么强大的古代中国经过几千的发展都无法自然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他们还无法找出这种内卷化的原因。看了《万历十五年》,我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自己的推演。

所有人都很累

阅读《万历十五年》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所有的人都很累。上至皇帝,下至小民,无人不困苦。就算是社会精英中的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也在苦苦挣扎。可见当日的制度以至山穷水尽。

其核心问题是中央帝国需要依靠道德来维持运转。皇帝作为道德楷模自然是被折磨的苦不堪言。文官集团本身也为了维持这个道德而相互内耗到国家灭亡的那一刻。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道德是必然滑坡的,除非有一道防火墙,即法律。法律是道德的下限。通过依法治国,帝国就能把维护道德的重任转移到固定的红线,无论社会道德随着教化或者经济的起伏而有所变动,只要这条红线在,社会就可以正常运转。无数的经研,内耗都会不复存在。皇帝和文官集团就可以把能量集中在处理实务上。

地方自治的缺失

有一句俗语,树不能长到天上去。“大”对中央帝国是一个诅咒。由于集权制需要中央能统一指挥下辖的一千多个县。可事实上,中央无法对下级官员做准确的考核。这种地方自治权利的缺失,让地方官员没有动力去改进民生,增加税收。所有的努力都用在结交同僚,讨好上峰,以求在各种考察中获得好的评价。

当地域的辽阔超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中央帝国就像一棵大树,能维持最远的那一根树梢已经耗尽了大树所有的力气。帝国的天才们穷心竭力也不过只能维持帝国的苟延残喘而已。

制度性地消灭异见人士

孔孟之道是一种不会往前演进的价值观。可悲的是,孔孟之道也是士大夫要去极力维护的东西。在这种大背景下,励精图治就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就算权势煊赫如张居正,他对政府效率的改革被认为偏离了四书五经指定的道路,所以这场改革在他死后就迅速被推翻。他本人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如果任何一点创新的苗头都被陈旧的制度迅速掐灭,那么内卷化必然会发生。

总而言之,要防止内卷化,一个社会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利用法律去固化道德,以节约社会成本;
  2. 给地方放权,充分竞争;
  3. 有保护异见的制度。
Google机器视觉工程师,一双儿女的父亲,未来的万事屋屋主。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Scroll to top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