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
警告: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曲线和喜好,生搬硬套所谓的技巧,就算不是处处碰壁,也会事倍功半。
吃是人的本能,区别只在于有些宝宝对吃的兴趣更大,有些宝宝更挑剔。要想宝宝好好吃,吃好好,无外乎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 什么时候吃?
- 在哪里吃?
- 用什么吃?
- 吃什么?
- 吃多少?
- 怎么吃?
如果家长和宝宝能在这些问题上达到共识,那么吃饭对于双方都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我的建议是八个字:细心观察,百无禁忌。百无禁忌意味着您可以抛开所有常规包括本文去尝试各种方案,而细心观察是您发现最佳方案的唯一手段。
说是百无禁忌也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地迁就宝宝,所以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最好还要划好自己的红线。我们家的红线是:
- 三餐一定要坐在餐椅上吃;
- 不能边玩边吃;
- 不能勉强宝宝吃。
什么时候吃?
这个问题,通常比较好回答。两岁左右的宝宝就是三餐正餐外加三餐点心。两餐点心在正餐之间,第三餐点心,通常是奶粉或者牛奶,放在睡前。一般宝宝需求旺盛而且运动量大,所以三餐时间应该有足够的饿感。偶尔一次两次,由于点心吃得过饱或者天气原因没有食欲,跳过一餐也无所谓。
在哪里吃?
这一点传统中式喂饭流派可能会和西洋自由流派产生冲突。因为在中国,小孩到了四五岁,家里老人还满屋子追着喂饭的情形并不罕见。或者小孩在客厅玩耍,旁边家长一勺一勺地送饭也很多见。我们坚持,三餐一定要坐在餐椅上吃。餐椅就放在餐桌边上,大人小孩一起吃饭。培养小朋友对吃饭的仪式感。
用什么吃?
市面上不乏可爱精美的儿童餐具。我的经验是,餐具越简单越接近大人用的越好。原因有二:
- 过于有趣的餐具会让小朋友混淆吃饭和玩这两件事。精美的玩具会分散宝宝原本应该集中在食物上的注意力。我们一开始是使用一个小鸭子形状的餐具,当换成图片中简单的圆形餐具后,宝宝吃饭的习惯迅速改善。
- 使用接近于大人的餐具能够调动宝宝喜爱模仿的天性。
叉子调羹可以多准备一些,因为有时候他们喜欢自己尝试,有时候他们又喜欢把餐具丢到地上。餐具宜固定,那样能更好地培养小朋友的仪式感。
吃什么?
这恐怕是饭渣宝宝们的家长最头痛的问题。有些宝宝的口味就是很诡异,最可气的是,每当你觉得摸准了他们的脾性,他的口味就会转变。不过好消息有两个:
- 可以尝试的食物种类极多;
- 宝宝总是会给出最直白的反馈,绝不会给你留一丝情面。这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到最合适的食物组合。
首先家长应该打破食物的限制,只要避免明显有毒有害的食物即可。没有什么食物只能早餐吃或者晚餐吃,只要宝宝喜欢通通上。食物的特性不外乎:
- 味道,酸甜苦辣咸;
- 流质还是固体;
- 粗糙还是光滑;
- 块头是大是小;
- 干的还是粘的。
目前小犀牛的食物偏好如下:
- 蔬菜基本全收;
- 遇到黏在舌头上的食物,吐掉;
- 食物需要整个放进嘴里嚼。如果块头太大,吐掉;
- 如果遇到粗糙的食物,会先吐到手心里,看心情决定是否再做尝试。
只要掌握了宝宝的食物偏好,接下来灵活变通即可。嫌块头太大,那就切小点;嫌面包太硬,那就换蛋糕,或者拿面包在牛奶里面浸一下;不喜欢水煮鸡蛋的蛋黄那就做成蛋汤或者炒蛋。。。
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在宝宝身上,更别像这位家长去知乎发问《孩子就算饿死也不吃韭菜馅的饺子,怎么办?》。孩子不爱吃饭,要多开动脑筋,提高厨艺。
吃多少?
这又是传统中式喂饭流派和自由流派会产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地方。传统中式喂饭流派认为,宝宝不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不使劲喂他就会饿着。自由流派认为,宝宝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我们的观念倾向于自由派,所以我们施行的是,大人只准备吃什么,至于挑其中什么吃,什么时候停宝宝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