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零和博弈

之前提到过,过度的零和博弈会让人陷于贫困,难以逃脱。从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人很自然得建立起零和博弈的习惯。我认为,要想中国的孩子做更多的创造而非破坏,并在现代商业社会取得成功,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修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价值理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第一个问题。

假设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开采铜矿石的技术,那么铜矿石的价值就是相对恒定的,因为生产力相对稳定,开采一公斤的铜矿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恒定。可是另一方面,当青铜器被发明出来之前,铜矿对人类毫无价值。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铜矿从0价值变成了超高的价值?

价值和价格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价值是内蕴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但受供需影响。可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大量的例子能够证明,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比如,在北京造一栋别墅和在云南乡下造一栋别墅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接近的。但是北京的房价却可能是云南房价的100倍。如果商品价格的99%来自于需求,那么再谈价格由价值决定,还有什么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者出卖劳动力制造产品(其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无产者的工资只是其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拿走。这也是资本家越来越富有的原因。

剩余价值理论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零和博弈。如果一个人对此深信不疑,便会对雇主产生刻骨的仇恨。因为每一天,雇主都在拿走打工者应得的价值;每一天的工作就是雇主对打工者的压榨。剩余价值理论简单粗暴地把资本家与无产阶级对立,也就自然而然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并且在历史上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暴力。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

  1. 低估了资本的稀缺性。中国地方政府总是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招商引资,因为光有工人,无法形成生产力。很多偏远山区的农民因为缺少被“剥削”的机会而要外出打工。
  2. 低估了经营的风险。其实这个世界上纯粹的无产者很少。像当今中国,在一二线城市,凡是有一套自住房的人就算是拥有百万的资本。也没有见到人人都争着下海经商的盛况。因为大家都清楚,经营商业本身有巨大的风险。
  3. 低估了企业家精神。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是罕见的。社会生产不能等同于巫师把原材料扔进一个大缸里再念一句咒语那么简单,直接。企业家在管理和分配资源中所作出的努力并没有被马克思算作价值。

交易之谜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内,交易是困难而罕见的。因为价值是内蕴的,如果双方都清楚了解这一内蕴价值,那么就不会发生交易,因为交易本身也有成本。只有至少有一方对交易品价值产生了误判,交易才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比如会有吃亏的一方。要么是买贵了,要么是卖便宜了。如此一来,大家就会尽量避免交易。

在雇佣关系中,由于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提供者必然是吃亏的那一方。所以他们肯定会尽可能地避免交易(出卖劳动力)。

别的答案

再回到现实,我们发现不论是雇佣关系还是商品交易,都是广泛的。社会的繁荣也源自于此。奥地利经济学派给出的答案更加接近现实:价值是由个人的主观偏好所决定的: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只有交易双方对商品的价值判定不一致时,交易才会广泛地发生。而且在这样的交易中,双方都是获益者。

在我看来,沿着奥派指引的道路走下去,人类才能更容易找到合作共赢之路。

Google机器视觉工程师,一双儿女的父亲,未来的万事屋屋主。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Scroll to top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