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让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放弃吧!孩子不是一张父母可以在上面描绘自己的梦想的白纸。 ——《教养的迷思》
成了两个孩子的爹之后,我就觉得学习一些育儿知识是一笔回报很高的投资。在育儿知识中,我对成长心理学尤其感兴趣。成长心理学就是心理学中关注人的成长的一个分支。它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人是怎么变成他/她现在的样子的。
最近,成长心理学中的一本经典科普读物《教养的迷思》颠覆了我的很多育儿的观点。
越来越难做的父母
曾几何时,做父母是一件还算轻松的事情,但现代社会却对父母提出了苛刻到近乎不可能的要求。实际上目前中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来自西欧和美国。这些理念强调父母在养育中的重要性,强调亲子关系,强调陪伴而且必须是高质量的陪伴。
这其中包含了很多似是而非,极难平衡,甚至自相矛盾的要求。例如:
- 要及时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批评要和风细雨,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遇到顽劣的小孩不听从教育,则不能打骂,要继续和风细雨。
- 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
如果有了超过一个小孩子,事情就更复杂了。作为一个家长,你被要求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否则就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灵伤害。
所以现代主流的“理解型”父母实际上需要成为顶尖的心理学家和情商超高的管理者。这样的人直接称为圣人也不为过。在这样的期待下,我们就看到了大量疲于奔命,不知所措,无比焦虑的父母。
事实上,养育孩子并不是从来如此。所谓的“理解型”家长只是最近一百年出现的新鲜事物。推动它的主要有以下两股力量:
- 教养假设;
- 消费主义。
教养假设是
除了基因之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
有了教养假设这个理论基础,家长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焦虑了。焦虑的家长自然成了最好的销售对象。于是在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个以他们为目标的行业蓬勃发展。市面上已经有海量的图书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大量的专家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为什么教养假设不成立
《迷思》一书通过以下几点论证了教养假设不成立。
分离的同卵双胞胎
心理学家收集了许多被不同家庭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数据。同卵双胞胎保证了基因高度一致,排除了基因的干扰。心理学家发现成长在迥异家庭的中的双胞胎会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出生顺序假设
出生顺序假设是公众普遍接受的,由于出生的先后顺序不同,孩子因为接受了父母不同的对待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例如,我们常听到的“老大忠,老二奸”。出生顺序假设实际上是教养假设的一个推论。
可惜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心理学家并没有发现出生顺序和成人性格以及行为的相关性。类似于“老大更负责踏实”,“老幺更淘气放肆”这样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而已。
人类群体的分化倾向
《迷思》指出党同伐异是根植于人类基因的一种天赋。毕竟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能不能最快地判断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决定了一个野人的生死。
一个超过十人以上的群体会自然产生分化的强烈倾向。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城,在学校里面漂亮的女生喜欢玩在一起,优等生也喜欢结成小团体。
人类会以最大显著性特征进行分化。举个例子,把一群男婴和一群女婴放在一起,他们会自然根据性别分化成小团体。而一旦加入了一群成年人,这时候年龄取代性别成为最大显著性特征,男婴和女婴会结合成一个团体与成年人相区分。
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温斯洛普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在人类环境中抚养黑猩猩。他碰巧有一个和黑猩猩年纪相仿的男孩,名叫唐纳德。这个试验被提前结束,因为教授发现唐纳德学会了很多黑猩猩的行为,表现得越来越像一只黑猩猩,而黑猩猩并没有怎么学习唐纳德的行为。这个实验说明了两点:
- 人类比类人猿有着更强的学习和模仿倾向。
- 在婴儿眼里,黑猩猩幼崽比成年人和自己更相似,更值得学习。
情境的力量
或许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东西,但这其中妨碍孩子和他所在的全体进行交流的东西会被抑制。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不管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家长怎么在家里要求孩子说中文,教授中国传统故事和历史,孩子依然会长成一个美国孩子。因为只有那些能帮助孩子在群体中建立地位的能力和知识才会被不停地强化。
父母可以做什么
看到这里,作为家长,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能产生的影响比想象当中的小得多,难免会有一些泄气。我觉得大可不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孩子和家长的关系的确像是囚徒和监狱看守的关系。家长规定了孩子的作息,纠正他们的行为准则,提供他们衣食住行。虽然孩子更认可同为囚徒的其他同龄孩子,并且和他们相互学习,但是相比于冷酷无情的看守,孩子们更希望得到温情脉脉的守护。
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把价值观,行为准则交给孩子,并且希望其中一些能够在孩子的同伴生活中被保留下来。另外家长还有一项非常大的权力:替孩子选择同伴。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印证了同伴以及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还是引用《教养的迷思》中的一段话:
不要去理会专家们怎么说。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放轻松点,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