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的陷阱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家庭内外无时无刻会收到大量的夸奖。其底层逻辑是,给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语言上的激励,以强化这样的行为。夸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正反馈。另一方面,口头夸奖几乎零成本,所以大人们也自然不会吝惜。这解释了为什么夸奖在东西方教育都慢慢成为了主流。

阿德勒心理学倡导,人与人的交流应该避免评价。而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夸奖本质上是一个上级对下级的评价,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大川繁子老师在《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中有非常准确的阐释。

节选自《不评价“好孩子”“真棒”》
其实试着去做才会真正感受到,“不夸奖”(比“不批评”)要难得多。稍微不留神,“真棒”“做得很好”这样的夸奖语言就会脱口而出。而且,被夸奖的孩子会很开心,还会继续“好的行为”。因此,以前的我也会想“夸奖有什么不好吗?”。

但是,了解到夸奖孩子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陷阱后,我努力改变了之前的认知。所谓的陷阱,就是“被夸奖”成为孩子们行为的目的。如果总是夸奖积极主动打扫房间的孩子,“真是好孩子”,那么偶尔不夸奖的时候,他们便会自己来寻求“夸奖”,“老师,明天我会是好孩子吗?”

这样的孩子,看到走廊里有垃圾时,会根据附近是否有人(会夸奖自己的人)来决定将垃圾捡起来还是置之不理。

他们会因父母的评价或喜或忧,甚至为了“夸奖”在考试中作弊。在选择未来的道路和工作时,比起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孩子会优先考虑自己是否会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赞美。换言之,就是一味追求别人的评价而去行动。

大川老师的意思是,夸奖会让追逐赞美取代真正有意义的目标。

除此之外,夸奖还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 盲目的夸奖会削弱家长的信用。
  2. 夸奖带来脆弱的自信心。
  3. 错误的夸奖会削弱孩子前进的动力。

盲目的夸奖会削弱家长的信用

有些家长对孩子是时时夸,事事夸。很多聪明的孩子会立刻觉察出这种夸奖的“水分”, 知道你其实只是在敷衍我,进而产生沮丧。最差的结果可能是,孩子会自动屏蔽家长的话,因为在他看来,你的话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夸奖带来脆弱的自信心

很多人希望,赞美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我认为,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因为用虚假的赞美培养自信就像用沙子造高楼。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都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赞美,孩子自然会认为自己出类拔萃,甚至是天下第一。而真实的评价迟早都会到来。当竞争出现,孩子有了参照系,很快会发现,自己运动一般,学习一般,交朋友一般,在校园里,人群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透明,有些事情甚至还比别人差一大截。随之而来的自信心崩溃,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错误的夸奖会削弱孩子前进的动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最多的夸奖是“你真棒”,“你真行”,“好厉害”,“真聪明”。这些夸奖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孩子本身的禀赋给予高度的正面评价。

在我看来,这些恰恰是最糟糕的夸奖。从孩子的角度看,既然我已经那么“聪明”,那我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吗?什么都不需要,因为聪明是我与生俱来的,那是不会改变的。

更糟糕的结果是,通过这样的夸奖,家长成功地把做事的成败和孩子的禀赋连接起来。孩子会认为,我做成了就是聪明,那反过来,如果我做不成就是愚蠢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会选择容易的事情,去保持自己的聪明。当初科大少年班,有着中国第一神童之称的宁铂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同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但汪惠迪老师和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这种选择属于正当防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还原宁铂当时承受的那种“光荣”之下的压力。

就像大川老师说的,其实试着去做才会真正感受到,“不夸奖”(比“不批评”)要难得多。稍微不留神,“真棒”“做得很好”这样的夸奖语言就会脱口而出。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只批评不赞美的法西斯。下面一篇具体讨论如何夸奖孩子。

Google机器视觉工程师,一双儿女的父亲,未来的万事屋屋主。
0 0 vote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提醒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Scroll to top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