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拖延是我们的潜意识根据任务和时间资源进行的安排,这是一种无害甚至有益的策略。
记得小时候寒暑假,班级里面的同学对付假期作业大致有两个策略。一种是放假就猛写作业,写完之后就高枕无忧地开始享受假期;另外一个策略则是假期开始就疯玩,直到最后几天才开始写作业。
以现代社会对拖延的负面态度来看,第一种策略显然会被更多人认可,而第二种策略就会被冠以拖延症而受到批判。做完作业难道不就是为了更好地享受假期?如果我能确定自己在最后两周能搞定所有作业,为什么不能先痛快地享受假期呢?
对拖延最大的质疑恐怕来自以下的假设:如果我先做完了该做的事(假期作业),那么我就可以用剩下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学习游泳),而不是浪费时间(躺在家里看电视)。这明显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假设。因为是假期开始还是假期结束去完成作业,并不会减少空余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在假期开始时,在游泳和电视之间选择了后者,那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保证,他在先做完作业的情况下会选择前者。
选择游泳还是看电视和你什么时候完成暑假作业没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在表意识中,你认为游泳是比看电视更有意义的,但潜意识里,你却不同意。归根结底,稀缺的是动机而不是时间稀缺的是动机而不是时间。
换一个角度,这种拖延有时候也会带来额外的收益。那些在假期结尾做作业的同学因为得到了充分的复习,在开学的摸底考试中会比那些不拖延的同学表现更好。我在大学期间就有一个学霸同学只在考试的前几天进行复习。他的理由就是,反正提前复习也会忘记。最后几天的复习带来的那种时间紧迫感可以让他更加集中精力。